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河南商报广告部

河南商报广告部电话

“小品没市场” 背后的真问题

浏览 87次 发布时间 2012/01/30

  2012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仅为7个,与鼎盛时期的16个相比少了一半还多。1月28日,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,小品没市场,语言类节目创作本身就有瓶颈。小品已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机制去推动它。

  哈导的这番话容易引发误会,“市场”和“市场机制”是两码事,“小品没市场”一说会被理解为小品本身没人喜欢看,而“小品缺少强有力的市场机制推动”强调的是小品市场衰落背后的原因。

  春晚减少语言类节目,不能全怪总导演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作为一台晚会,春晚本身并不能承担艺术创作的重任,而只是个遴选者的角色,即春晚只能从诸多的节目中选出好的。作为春晚总导演,顶多只能当伯乐,并不能去当千里马。之所以春晚语言类节目萧条,假如不是伯乐看走眼,的确只能怪小品自己不争气。而“没有市场机制的推动”,或许正是小品不争气背后的真实生态。

  事实上,如果说历届春晚留给观众印象最深,让观众最喜闻乐见的,甚至流传最广和社会影响最深的,恐怕莫过于脍炙人口的小品。那么,何以春晚上能出彩,下了春晚舞台却没了市场,甚至小品人才纷纷改行拍起了电影,这当然也是一种市场机制,但从春晚小品的受欢迎程度,小品本不该没有市场,也不该留不住人才,从这个意义上说,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本该有市场的小品没有市场,倒是更值得反思。

  其实,艺术本该来自民间,相比歌舞类艺术,作为语言类的小品艺术就更需发自草根,而现实的情形却更多是艺术的高雅化,而与此同时,草根和民间艺术却无论在人才还是发展氛围上都出现了脱节。更重要的是,小品艺术讽刺原味的缺失,歌颂比重的加大,令小品的魅力打折,而这或许才是小品没落背后的真问题。